【医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匀,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人们看病的长期难题。与之相对,互联网医院被寄予厚望。2014年,全国***落地的互联网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被正式推出。
在两年的迅猛发展后,互联网医院行业迎来重大考验。医生和患者真的能脱离线下医疗机构独立看病吗?素未谋面的医生和患者可以相互信任吗?动辄几十万医生团队和千万用户的互联网医院,又是如何让这些用户保持黏性?】
3月19日,包括丁香园、春雨医生、七乐康等15家互联网医疗企业集团宣布驻扎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基地。加上***批进驻的好大夫和微医,银川已聚集了17家互联网医院平台。
就在这一天,整个互联网医院的政策也迎来破冰。银川市人民政府当天宣布,参保人员不仅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直接支付网上看病、购药的费用,同时凡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项目录”范围的网上诊费,也能报销。而去年底***落地银川的好大夫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成为了首家被银川纳入医保报销的机构,这也是全国***与医保接轨的互联网医疗机构。
“这就是说,在互联网医院的就医行为可以和实体医院看病一样,正常使用医保了。”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对记者表示,从理论上来看,互联网医院的管理目前还没有到国家层面,更多的是在各地试点。现阶段互联网医院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如何规范化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难点在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与部分传统医院的“以药养医”不同,诊金、保费和相关产品销售等医疗服务收入将被定义为互联网医院的主要收入。互联网医院的创业者们试图通过这种新型的盈利模式,来破除传统意义的痼疾。
七乐康医生副总裁侯锦标表示,尽管为了前期市场规模扩张需要投入考虑,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七乐康互联网医院主要瞄准与医生有过沟通的复诊病人,进展已经符合预期。不过,移动医疗行业现有的很多阻力还需要时间去解决。具体来看,传统的患者就医理念及就医习惯需要时间培养,固有的医疗体制及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改革需要一定时间,让优质的医生完全跳出医院体制来打造个人影响力,也需要更多力量去实行。
“医生应该得到更市场化的收入,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患者。”侯锦标表示,目前七乐康医生注册的医生中,最积极的医生粉丝上千,有些活跃度有限的医生粉丝较少,患者对医生满意还可以额外“打赏”。记者在七乐康医生上看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一名副主任医师的粉丝数有1643名,收到394个心意。
在金蝶医疗副总经理李朝明看来,互联网医院的难题不在于让患者支付高于传统医院挂号费的诊疗费用,而是难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对医生来说,单凭摄像头给没有见过面的病人开药肯定有风险,患者也不会相信医生的诊疗结果。因此互联网医院不适宜进行首诊,更适合用来解决诊后的问题,如康复和复诊等。
“现在的互联网医院更多是远程会诊,这种模式已经很长时间了,进展不够理想的关键是医院没有成为主体。”李朝明认为,如果把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定义为脱离实体医院的在线诊疗,盈利能力和持续性都有限,风险也很大。医疗的地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互联网医院不可能完全脱离线下医疗机构,目前有竞争力的平台主要是在优化复诊流程。
侯锦标对记者坦言,只要是新的东西,就一定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尤其是特殊性和专业性极高的医疗行业,只有足够专业才能够摸准行业痛点和用户需求。
“医院+互联网”是趋势
尽管***医保接轨已经破冰,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工程任重道远,现在大部分平台的运营模式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李朝明认为,目前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医院手中,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应该是“医院+互联网”,即由医院占主导、把线下的某一部分业务放到互联网平台上。互联网企业应该借道医疗机构去面对医生和患者,“不应该是抛开医院、争夺医疗资源的竞争关系,而应是多方合作的关系。”
在他看来,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细化到医生写病历和开处方等,都有相当多的管理要求和临床应用知识。未来的互联网医院门槛更高,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很难消化这样的大工程。
王航也指出,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过程.好大夫在线智慧互联网医院利用了好大夫在线过去10年通过咨询服务积累的医生资源、患者流量,更是在分诊系统上连续投入8年时间不断进行系统优化。
他还向记者解释好大夫智慧互联网医院的业务模式:定位在线上诊疗,不建线下医院、不采购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平台的分诊优势,通过“派单”的形式把患者的检验、检查、开药等诊疗需求分配下去,先天与线下医疗机构、药店、保险等具有合作关系。“我认为互联网医院***的挑战在于用户习惯的转变。现在的矛盾在于,习惯使用互联网和APP的群体是不经常看病的年轻人,而经常去医院看病的主要群体恰好是不习惯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
尽管行业还在摸索和培育,王航对记者坚定地表示,投资者的观望和资本市场的冷却只是回归理性,医疗行业没有冬天。
公司样本
病人需求大使用频次更高 七乐康瞄准复诊医疗市场
家住湖南湘潭的胡女士也没有想到,一台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和一个支付账号就能帮她解决缠绕身心三十多年的看病难题。
2016年3月,移动医疗公司七乐康隔空喊话,让中国每两位医生中就有1位加入七乐康。2个月后,七乐康与广州市荔湾区卫计委、荔湾区中心医院合作,启动国内***基于“医患药闭环服务模式”、定位于二次诊疗慢病复诊的2.0版互联网医院“荔湾七乐康互联网医院”。
这时,互联网医院正处于投资“风口”,医药电商巨头七乐康的介入尚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
患者:网上看病更方便
2月27日上午11点,胡女士打开七乐康互联网医院官方入口“七乐康医生APP”,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医生(化名)进行视频连线。与半年前相比,她现在已经能麻利地操作手机,完成这个持续15分钟的看病流程。
胡女士长期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过去二十多年跑遍了湖南和附近省份的大小医院。用她自己的话说,自从30岁得病以后就经常出现在两个地方,一半时间在自己家,一半时间在医院。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要么就是长期躺在床上,有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我这个病治不好,吃过很多药住过很多院,后来终于听人介绍找到广州这家医院,现在只有这个药管用,但外面都没得卖。”胡女士发现这种药对自己有效后,每年会定期到广州休养一段时间,并让张医生开一些药备用,每次药快用完的时候就会托亲戚朋友到医院再开药。
胡女士算过,每次她和丈夫一起去广州休养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舟车劳顿,花销要两三万元。对于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负担,再加上自己行动不便,年纪增大来回奔波也不是办法,而经常麻烦在广州的亲戚朋友又过意不去。
2016年7月,她去广州找张医生看病。张医生告诉她,现在有一个手机软件可以在网上看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直接视频对话开药,不用专门跑到广州来了。
在胡女士这一代人眼里,手机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发短信,后来通过微信就可以视频看看孙子孙女,却没想过可以看病。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她让女儿在手机上装了张医生推荐的七乐康医生APP。胡女士说,现在她基本通过这种方式与张医生保持沟通,去医院的频次明显下降,上一次去广州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
同样“吃螃蟹”的还有广东湛江的高血压患者陈伯。以前,陈伯每个月都要搭7个小时火车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看病,如果时间安排刚好最快得花上一天时间,有时没有挂到当天的号还得住一晚。后来,陈伯的主任医师向他推荐了七乐康医生。
据陈伯回忆,按照提前预约的就诊时间上线后,与医生对话、开处方、付款买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瞄准复诊病人市场
医生和患者,天各一方,只通过互联网和两个摄像头如何实现在线看病?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7楼的七乐康互联网医院。尽管坐落在公立医院的门诊大楼里,这家诞生于去年的网络医院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300平方米的就诊区域,3间贴着七乐康标志的诊室和体验间,透明的落地玻璃取代了沉闷的白色墙壁,每间房间里都有专业的检查仪器和舒适的沙发、电视,便于患者与线上的医生沟通——眼前的舒适环境很难与紧张的就医情绪联系在一起。“医有所依”是七乐康互联网医院的宣传口号。
“互联网医院与传统医院有很大区别。”七乐康副总裁侯锦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有所依”的含义是,不论是医生行医还是患者求医,七乐康医生是双方依赖和依靠的平台。七乐康的互联网医疗业务主要有两个阵地,一个是线上的七乐康医生APP,一个是线下全国各地的医生,两部分彼此关联,重度捆绑。
在侯锦标看来,只有真正让医生加入进来,有源源不断的处方,互联网医院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体系。他向记者描述了七乐康互联网医院的就诊流程:患者在医院首诊后,可以在七乐康医生APP上绑定首诊医生,回到家后可以通过APP与医生保持在线沟通、二次诊疗,医生可以直接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可以凭处方到线下药店或直接在APP购药。
“我们选择的是门槛更高的复诊病人。”侯锦标说,医疗服务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生与患者之间必须通过线下首诊的基础建立信任度,这样在线上复诊时才更有效和安全。同时,复诊的病人以慢性病为主,需求大、使用频次更高。
七乐康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5月上线至今,七乐康医生已吸引了31个省份超过300个城市、超过30万名医生加入,日均问诊量超过10万人次。目前,七乐康的大部分收入仍来自产品销售,患者只需向医生支付诊金。
记者在七乐康医生上看到,不同科室、不同级别的医生诊金在10元~500元不等,时间由医生、患者沟通确定。侯锦标说道,多数患者大概率下是不会愿意付1000元给一名没见过面的医生的,哪怕是大名鼎鼎的专家,但复诊病人通常不存在这个问题。
行业观察
互联网医院投资热情降温 行业仍处初期培育阶段
没有拥挤嘈杂的就诊环境,没有倒卖专家挂号的黄牛,不用多开药、不需要给红包,这就是与传统医院明显不同的互联网医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互联网医院的投资热情已经开始降温,而已经运行的就诊平台还处在初期的培育阶段。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互联网医院的主要业务量规模还不大,仍需要长期投入来培养患者的就医习惯,医院对于线上如何布局的认识也难以全面深入。对投资端来说,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医疗的融资过热、泡沫过多,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开始出现了一些企业倒闭的现象。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2016年很多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看有没有新的盈利模式,更加青睐有盈利模式、发展稳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王航说道。
投资回归理性
2014年10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德医)对外推出广东省网络医院。此后,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更是被业内视为互联网医院的爆发年。
腾讯研究院与动脉网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经扩充到约36家,其中的31家集中在2016年开工,已经实现落地运营(已提供PC端或者APP端服务入口)的共有25家。
但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融资环境陡然变化。根据蛋壳研究院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国内数字健康市场投融交易共60起,融资额达67亿元,环比增长83.1%。但到第三、四季度,这一数据比上年同期分别萎缩41%、10%。
“2016年下半年投资数额急剧下降。”王航认为,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医疗投资过热,但行业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资本市场便开始冷却并保持观望。
长期专注于医疗领域投资的高特佳投资集团就是观望者之一。高特佳副总经理胡雪峰表示,集团关注了很多互联网医疗项目,但一直没有出手。在他看来,大家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产业,互联网医疗本质上是“医疗互联网化”,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在很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胡雪峰认为,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往往只做某一部分业务,这些项目一旦没有资金支撑就会出现很大危机。互联网医疗现阶段要用功能性、模式、市场覆盖来衡量价值,短期内不容易实现盈利,但对医疗行业发展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就诊端尚缺火候
为了解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体验了部分知名互联网医院平台,结果发现大部分平台的医生处在空闲状态,只有少数医生显示有1~2名患者等待,而知名教授、专家的问诊异常火爆,基本已经约满。
2月27日,记者前往位于广州海珠区TIT创意园的友德医办公地点试图采访。工作人员表示,该办公地点为友德医的总部,主要负责为远程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也有用于接诊看病的地方。不过,该人士不愿多谈友德医目前的发展状况,仅告诉记者等待公司领导的回复。截至发稿,记者未得到友德医的回应。而记者多次拨打其公开电话也无人接听。
2月27日上午,记者登陆广东省网络医院网站看到,174位来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团队中,只有3名在线。2月28日下午3点,15名在线医生中只有3名显示忙碌,12名显示空闲,没有一名特约专家在线,绝大多数医生的级别是主治医师以下。
大部分互联网医院的就诊状况也不容乐观。记者多日观察发现,在阿里健康网络医院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和枝江市网医通两个平台上,大部分在线医生处于空闲状态。在云集了广东多个三甲医院医生的广东云医院的APP上,医生访问量大都在0~24之间。今年1月“开门迎客”的微医集团广州互联网医院,网站推荐的“人气医生”***访问量是724,而记者随机翻看的10页信息中,绝大多数医生的问诊量是0。
也有一些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患者互动频繁。记者注意到,在好大夫在线智慧互联网医院上,有些专家的问诊量甚至超过1万。王航说,好大夫在线免费咨询和义诊每天的规模约20万人次,其中5%能转化为付费用户,今年1月平台付费问诊量比去年10月提升3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教授方有生,他在2010年就加入好大夫在线进行在线咨询,如今已有7个年头。方有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就医模式,他有2/3的患者来自线上。“现在医生和患者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如我刚才喝咖啡等待采访的时候,就已经在APP上回复了几名患者的问题。”
方有生认为,通过APP不仅可以做简单的诊前咨询,还能参与诊后的处理、术后的管理、及后期的康复指导。随着好评数、排名提升,医生个人的品牌价值也越来越大,能帮助广大患者精准地找到他们需要的"好大夫"。“他们提前在线上与我沟通病情并预约后直接来上海做手术,有些原来要待在上海等检验报告的也可以直接回去,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
常年与公立医院打交道的金蝶医疗副总经理李朝明,也明显感受到互联网医疗与越来越受重视。李朝明还记得,2014年与广东一家三甲医院院长推荐金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医院时,对方光决定要不要做就考虑了三四个月。“公立医院都很谨慎,一是怕线上支付有风险,二是国家没出政策,院长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到三年,金蝶医疗已经与全国近400家三甲医院签约建立移动互联网。”